2024-05-29
5月11日,在上海举行的首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总决赛中,由杭州机场机务公司工匠工作室首席工匠杨威带教的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交职院”)机务维修专业学生姜立松,获得大赛金奖。“师带徒”是机务行业延续至今的优良传统,良好的维修作风、丰富的维修技能都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得以传承和发扬。近年来,杭州机场与相关院校携手,积极探索打造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从理论、实践、应用三个维度扎实做好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发挥工匠工作室的品牌效应,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产学研”一体化走深走实,为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民航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名师带徒
继承发扬机务行业优良传统
2022年12月,杭州机场机务维修工程公司与交职院航空学院进行校企互建。学院聘请杨威为工匠导师、校外特聘专家,“杨威首席工匠工作室”也在学院挂牌建立,其主要职能是对机务维修学员进行全方位知识技能培养。挂牌成立当天,工作室就与8位航空学院在校生签订了“师带徒”协议,为机务维修专业学生提供校内辅导、校外实地实践和培训教育。
“‘师带徒’模式对每位学员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估后,会制订有针对性的辅导计划,通过集体授课、讲座和一对一辅导等形式为学员提供更贴近实际岗位的指导。”杨威告诉记者。作为传统技艺的传承方式,“师带徒”在现代应用型人才培养中依旧发挥着重要作用。“师带徒”首先要选拔经验丰富、技艺精湛的老师傅担任导师,明确导师的职责和权利。同时,要建立完善的师徒配对机制,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合适的指导。另外,校方还须制订详细的培训计划,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确保学习成效。
机务属于技术型行业,“师带徒”是机务行业的优良传统,它不仅体现在技术上,更是行业思维、职业道德和工作作风的传承。作为杭州机场的首席工匠、机务学员们的带教师傅,杨威无论在赛时还是平时,对包括获奖学生在内的交职院机务维修专业学生都会悉心指导、用心关爱。他凭借自己多年的机务维修经验,为学员树立了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成长榜样。在首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上,杨威从校赛到国赛,全程辅导交职院学员的参赛内容设计、课题制定编写和实操方案实施,最终助力学徒一举夺得总决赛金奖。
目前,杭州机场机务公司依然采用“师带徒”的传授方式,但在沿袭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校企双方根据岗位需求共同制订了“预制班”人才培养方案。该方案采用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培养理念,对学员未来就业岗位进行精准分析,通过对航企人才需求点的研判,明确“预制班”学生在知识、技能及素质方面的达标要求和人才培养的目标走向。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新模式,机务公司全面推行企业新型现代学徒制。数据显示,自项目实施以来,校企双方互建取得丰硕成果,首批8位结对在校生已全部被国航、东航、商飞、长龙航空、圆通航空等航企录取。
注重实践
提升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
首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金奖成绩的取得,是对杭州机场机务公司应用型人才培养以及名师带徒模式的高度肯定。杭州机场机务公司长期坚持与相关院校携手,从理论、实践和应用三个维度扎实做好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既强理论更重实践”的课程设置框架,探索建构集专业基础知识、知识开发应用、素质拓展和实践技能训练于一体的综合课程体系平台。
“学生在校学习掌握的多为理论知识,虽然现在很多院校提供了一些实操实践课程,但真正应用到一线航班保障中就会捉襟见肘。”杭州机场机务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有鉴于此,校企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更加注重提升实践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机务公司的带教老师为机务维修专业的学生提供了面向一线的场景和实际专业知识,把书本理论和具体工作结合起来。院校为高技能人才提供技能展示平台,聚焦更贴合机务维修专业的技能和技术,在课程设计上增加实验、实训等多项实践环节。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创新能力。此外,校方还加强与航企合作,为学员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未来就业渠道。
实习实训是校企双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针对学员掌握知识和理论偏多但航空维修实践经验欠缺这一普遍问题,双方直接将课堂教学搬到机坪上、驾驶舱内和轮舱里。首先评估每位学生的基本情况,编制一对一带教手册,安排不同带教师傅进行全面培训。值得一提的是,在实习实训过程中,杭州机场特别注重动手能力训练,让学员跟着师傅一起干,一起感受工作情景,提前进入角色,以便对日后的机务维修工作有具象化的深入了解。同时也要求带教师傅从最基础的维修技能开始传授,将机务维修工作的严谨作风和工匠精神贯穿始终。
校企联手
构建“产学研”一体化新模式
新型“师带徒”机制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离不开校企双方的深度合作、共同推进。校企联手搭建人才培养创新型平台,双方通过共建实训基地、联合开展项目科研、共同举办技能竞赛等方式进行深度合作,促使企业与院校资源共享、人才共育。
早在2019年,杭州机场第一个工匠工作室——机务维修工程公司工匠工作室应运而生,其建立的初衷是充分发挥工匠“传帮带”作用,目前已成为传播工匠精神的重要平台和培育“机场工匠”的重要孵化基地。2022年底,以杨威的名字命名的“杨威首席工匠工作室”在交职院航空学院挂牌建立,该工作室结合企业一线工作实际需求,从课程体系、教学模式、专业实操及师资队伍等方面出发,为院校打造出一整套完整的教学体系,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新模式,与校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
为满足不同学员的成长需求和行业未来发展需要,杨威工作室协同校企双方构建一专多能、多元化的培养模式。例如,针对不同专业方向实施定制化培养、跨学科交叉培养,以及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等。通过建立不同的培养模式,更精准地满足企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学员的综合素质、业务能力和竞争力。
此外,通过校企合作,建立了有效的成效评估和反馈机制。通过用人企业的反馈,定期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益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优化合作模式和培养方案,以实现持续改进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未来,杭州机场机务公司将凭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科学模式,有效利用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平台,培养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同时努力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助推产教融合走深走实,进而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杭州机场机坪轮舱内,杨威(左一)对学员进行现场教学。
“杨威首席工匠工作室”在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一对多教学。